首页  图文报道 

【儒医讲堂】吃糖太多就会得糖尿病?儒医专家带您走出糖尿病的防治误区!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视频回放

  前言:临床工作中,仍然听到有人说:“糖尿病就是富贵病,意思是吃的太好太多才会得这种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孟毅教授、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谭高峰医生、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孙晓泽医生,和大家谈谈糖尿病的防治误区。

  一、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与致病因素:

  1. 发病现状:

  近年来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迅速增加,据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 亿,估计到2030 年全球将有近5 亿人患糖尿病。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和死亡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治也成为了中西医学研究的热点。

  2. 致病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现代医学研究的病因很多,但就2型糖尿病而言,不良饮食习惯和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目前能够证实的很重要的原因,遗传倾向性、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相关因素都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古代医家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现代医学学者提出“贫穷基因”的假说。认为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与过去几十年人民物质生活的贫乏有关。这种“贫穷基因”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这一假说有一定合理性,但确实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性的疾病,研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比没有家族史的更易患糖尿病,因此这类人群应该早期筛查血糖。

  (2)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高发病率与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出现多食肥腻、加餐宵夜、甜品饮料等,这和古代医家提出的“饮食不节”的病因一致,会造成营养过剩、脂肪的堆积、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如何诊断、有哪些表现?

  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浆葡萄糖(FBG)水平≥7.0mmol/L(126mg/dl)

  或OGTT两小时血糖≥11.1.0mmol/L

  或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表现:

  1.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主要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并不是必要表现,很多糖尿病病人可不出现或者只出现一种,尤其是早期糖尿病患者,很少出现“三多一少”,更不能把此症状作为诊断标准。

  2.(早期表现)形体肥胖,腹部胀满,心烦不安,口苦咽干,黏腻口臭,口干口渴,头晕耳鸣目眩,困倦乏力

  3.大便秘结不爽或干结,小便色黄,尿少,或舌质淡红,苔黄腻或黏,脉弦或滑

  三、哪些生活方式易致糖尿病?

  刚才在致病因素中谈到,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不良饮食习惯包括:

  膳食摄取失衡,嗜食肥甘厚味:早餐没空吃、中餐凑合吃、晚餐暴饮吃、路边烧烤吃

  除不良饮食习惯外,不良作息也是导致内分泌代谢异常的原因:

  2.久坐少动,耗气伤脾

  3.起居作息失常,经久子时不眠

  4.工作压力过重(精神紧张)

  5.吸烟、饮酒等嗜好

  代谢紊乱不只引起血糖升高,还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四、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

  1.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分为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足。

  说慢性并发症的时候可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症状,例如视物模糊、尿蛋白升高引起水肿、手足末梢麻木、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分为微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前者主要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指的是冠脉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以及以下肢血管为代表的外周血管病变。由于高血糖损害了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内斑块的形成,再加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等原因也造成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有糖尿病的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人血管老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要重。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的狭窄和损伤,导致导致动脉缺血性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甚至糖尿病足等疾病。这类疾病具有高风险、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医疗费用等特点,容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研究表明,防治糖尿病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已成为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如何更加有效遏制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已超越了以往的单纯降糖及对单一危险因素的控制,开展了多因素干预,预防和延缓其慢性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长患者生命。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更多的表现在其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尤其是在血管并发症方面。

  五、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1. 中医“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就是治未病的典型例子。可见中医“治未病”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治未病”思想体现在临床疾病管理方面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和“瘥后防复”。

  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调摄,调理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发展;

  三是瘥后防复,即在疾病痊愈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

  2.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未病先防”——通过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辨病、辨证、辨体质三辨思维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又结合患者具体体质,既能调整患者代谢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从根本上阻断IGT糖尿病前期发展为DM糖尿病期,从而达到预防DM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既病防变” ——

  可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2、中药可平稳控制血糖,

  降压、降脂且有效安全,

  活血通脉改善心和脑大血管循环,眼和肾微血管循环,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西药的种类及用量,减轻或消除西药的副作用。

  3. 中医对消渴病防治的认识

  从古到今,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也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总结如下:

  3.1 从五脏柔弱立论,如《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痒…故为消瘅。”因此治疗上可以补益脏腑。

  3.2 从脾虚立论,如《素问﹒奇病论》篇云: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损伤脾胃, 致脾胃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 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治疗上可以健脾为主。

  3.3 从肾虚立论,如《灵枢·本藏》亦有“肾脆则善病消瘅”的论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宋·《圣济总录》云: “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为水肿。”治疗上可以补肾养阴或者温补肾阳。

  3.4 从瘀血立论:《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血证论》谓:“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因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明确提出瘀血与消渴密切相关。中医临床治疗中,活血化瘀治疗贯穿消渴病治疗的始终。

  因此对消渴病的治疗不能局限于某一验方、秘方,这是很多希望通过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患者常见误区,别人有效的方法不见得适合自己,在治疗过程中也不能一个方法、一个处方从头到尾。另外血糖的监测指标也不能作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评估方法,而更应该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并发症以及预后的情况。

  在配合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定期的监测(糖尿病防治的五架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

  刘爱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河南省干部病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道爱堂创始人/董事长

  一、学术/社团职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呼吸分会委员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河南省中医院干部病房主任

  河南省儒医协会执行会长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呼吸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教育背景

  河南省中医学院 医学硕士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亲传弟子

  佐诊与著名中医孙建芝教授

  三、社会荣誉

  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称号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特邀嘉宾

  河南省电视台新闻频道“养生堂”特邀嘉宾

  河南省委、省政府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并获金质奖章

  郑州市第一届巾帼科技带头人

  四、研究领域

  擅长运用中医辨病、辨证、辨体质三辨思维诊治心、肾并发症及胰岛素抵抗、呼吸系统疾病;

  擅长辨治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

  擅长治疗“亚健康”及“代谢综合征人羣

  五、学术成果

  省部级一等奖三项目

  厅局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一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项目一项

  国家“973”中医基础重大项目一项

  发表学术论文35篇

  出版著作4部(主编1部,副主编3部)

  孟毅,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头痛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巡讲专家。擅长中风、眩晕、头痛、失眠、痴呆、癫痫及帕金森病、肌肉病、抑郁症等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孙晓泽,医学博士,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擅长中医药治疗代谢性疾病及亚健康调理。

  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药物研究委员会委员,世中联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谭高峰,老年病科主治医生,中医内分泌及代谢病方向医学硕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立忠教授,研究生师从于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刘爱华教授,河南省中管局第一批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成员,师从于王育勤教授;世中联儒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院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2019年11月28日 】 [责任编辑: 赵静毅 ] 来源: